星际航行理论的先驱者。康斯坦丁·爱德华多维奇·齐奥尔科夫斯基。外国历史小丛书。

星际航行理论的先驱者

康斯坦丁·爱德华多维奇·齐奥尔科夫斯基

外国历史小丛书

1983

 


 


目 录

1/ 人类不会永远停留在地球上 1
2/ 失去听觉的孩子 3
3/ 在莫斯科的三年 5
4/ “怪教师” 6
5/ 全金属飞艇的设计 11
6/ 对飞机飞行的研究 16
7/ 俄国第一座风洞的制造成功 20
8/ 星际航行理论的奠基人 24
9/ 科学活动的新阶段 32
10/ 把一切献给苏维埃祖国 36


一人类不会永远停留在地球上

在晨光熹微或暮色苍茫的时候,如果你凝视繁星 似锦的天空,就不难发现那闪烁而过的人造卫星。

今天四十岁以上的人总还会记得,这种抬头即见 的”小月亮”,当它于1957年10月第一次被发射到天 空时,曾经轰动了整个世界。从那时起,人类开始挣脱 地球引力的束缚,把自己的活动范围扩展到了宇宙 空间。

紧跟着这个胜利之后,1961年,载人卫星式飞船 完成了环绕地球的飞行,第一个人进入宇宙空间。此 后,这些勇敢的宇航员们在宇宙中飞行的时间和距离 不断增加。

1969年,人类登上了月球。当第一个踏上月球的 人跨下登月艇梯子的最后一级,伸出他的左脚迈出第 一步时,人类的足迹便开始留在月球荒凉的尘土上了。 人类征服字宙的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在这之后, “阿波罗”飞船先后六次成功地把十二名宇航员送上月 球,然后又把它们安全地接返地球。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纪,人类还在进行着对金星, 火星以及太阳系内其它行星的探测。1977年发射的 两个外行星探测器”旅行者一号”和”旅行者二号”,于 1979年3月抵达木星附近,发回了木星的照片。预计 它将于1986年飞过天王星,1989年飞抵海王星附近, 然后越出太阳系的疆界,进入茫茫的银河系。

回顾在探索宇宙奥秘的漫长征途中,古今中外有 多少科学家为了把古老美丽的”飞天”幻想变成生活中 的现实而呕心沥血,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苏联科学家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是这些值得我们永远 感佩的先驱中突出的一位。这个曾被人们讥讽为”卡 卢加的聋子幻想家”,为航空、航天和航宇科学①的发 展,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早在本 世纪初就大胆地预言:”人类不会永远停留在地球上”, 并科学地论述了将火箭用于星际交通的可能性,提出 了建造卫星式星际站和多级火箭的设想,从而将人类 在宇宙中航行的思想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为 后人开拓了一条通往星际空间的广阔道路。

航空,指在大气层内的飞行,航夭,指在太阳系内的飞行,航字, 指在太阳系外的飞行。

 

二失去听觉的孩子

1857年9月17日,康斯坦丁 •齐奥尔科夫斯基 诞生在俄国梁赞省的伊热夫斯克县。他的父亲是位森 林看守员,为人正直,工作勤恳。由于家境不富裕,所 以康斯坦丁从小就养成了谦虚谨慎、生活俭朴、热爱劳 动的好习惯。他是个活泼、聪明、好强、富有想象力的 孩子。八岁那年,母亲送给他一只氢气球,这个能在空 中自由飘动的小玩具,引起了康斯坦丁的极大兴趣。 他常常出神地仰望苍穹:能不能乘坐气球飞向那神秘 的星空呢?

然而,对这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来说,未来的生活道 路却是极其艰难的。十岁那年,小康斯坦丁患了猩红 热,由此所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使他几乎完全失去了听 觉,从此,他成了一个半聋的人。耳聋使他受到孩子们 的取笑,而且也无法继续上学了,只好待在家里。父亲 由于工作关系要经常到处奔走,不能教育自己的孩子, 所以教他读书写字的是慈爱的母亲。不料,灾难接踵而 来:两年后,母亲也去世了。后来,齐奥尔科夫斯基曾 回忆说:”十一岁到十四岁是我最痛苦•.最忧伤的 时候。” .

半聋的孩子,不愿参加小伙伴们喧闹的游戏,总是 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动手制作玩具,来消磨寂寞的光阴。 十四岁那年,他从父亲的书房里找到几本自然科学的 教科书,便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这些书籍通俗易懂 地阐明了很多重要的科学道理,向小康斯坦丁展现了 一个新的天地。从此,书本就成了他一生中最好的朋 友和助手。这时,他除了读书之外,还自己动手做了不 少模型,如用蒸汽推动的汽车、纸气球、风磨以及带翅 膀的飞行器,等等。在制作过程中,他学会了木工、钳 工和使用其它工具的技能。这种进行实际操作的本 领,对他成年以后的科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意义。

有一次,康斯坦丁读了一本测量学的教科书,就根 据书上的插图制作了一台测量仪器,并用它测量了从 家里到望火楼①的距离,测量结果非常准确。从此,他 就更相信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了。

后来,齐奥尔科夫斯基在回忆这一时期的自学情 况时说道:”书是很少的,完全没有老师,因而与理解和 吸收相比较,我只好更多地创造。任何提示和帮助都 没有,书中不明白的地方很多,这些全毒自己来解决。” 也正是由于这样,他从小就培养了判断问题的独立见 解和胆量,这种创造和无畏的精神贯穿了他的一生。 一0望火楼:为防止森林火灾而理造的一种观察了望台.

 

三在莫斯科的三年

1873年,十六岁的康斯垣丁怀着美好的希望,离 开家乡到莫斯科去寻求知识。他的父亲期望儿子能在 莫斯科得到学者们的教导和培养。

然而,一个外地人在举目无亲的异乡生活是相当 孤单和困难的。为了节省房费,他住在一位贫苦洗衣 妇家的一间昏暗的小屋子里。父亲每月寄给他十至十 五个卢布,他大都用来买了书和实验用的药品、仪器, 因而剩下的钱宴寥无几,只能每天吃黑面包,喝白开 水。但康斯坦丁并不因简陋的生活条件而感到苦恼。 早晨,他总是到莫斯科最大的图书馆之 契尔特 夫图书馆(即今国立列宁图书馆)去看书,直到工作人 员点起了煤油灯,他还在埋头攻读。就在这里,他认识 了优秀的图书馆馆员费多罗夫,这是位学识渊博的热 心人,他指导康斯坦丁自学,使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学 完了大学的课程。

.齐奥尔科夫斯基还经常饿着肚子,穿着一件被化 学药品腐蚀破了的上衣,为购买实验用品在城里奔波; 有时,则在旧书摊旁入迷地翻阅各种廉价的科技书刊: 晚上,他独自躺在床上,各种奇妙的幻想纷至沓来:
能不能利用地球旋转的能量呢?

能不能制造一个永远悬在空中的金属气球呢? 能不能发明一种可以飞到大气层外的仪器呢? 若干年后,齐奥尔科夫斯基在自传里曾打趣地描 写过那时候的生活:”满头长头发,没有时间去剪它,想 必滑稽而可怕1我因自己的观念而感到幸福,黑面包 并没有使我悲伤。我甚至于没有想到我会挨饿和 疲乏。”

就这样,他不知疲倦、不顾困苦地在莫斯科自学了 三年,读完了物理、化学、微积分、解析几何、球面三角 等课程,并做了无数次实验,验证了书本上的一些理 论。自学是他学习科学的唯一方法,也是他获得知识 的唯一途径。通过自学,他不仅掌握了书本知识,而 且也进一步提高了对科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研究的 能力。

***


 

book2
您还想阅读康斯坦丁-爱德华多维奇-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其他作品吗 ?
您可以在网站的 “科学遗产” 页面上免费阅读其他中文作品或下载 PDF 格式的作品。
您可以在网站的 “Научное наследие” 页面上在线阅读俄文原文或免费下载 PDF 格式的文件。

祝您阅读愉快!